标识设计不应沦为“补丁工程”——走进上勘设协优秀标识设计项目巡展

编发作者:宣传策划部

2025-03-28

转自: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可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image.png

你是否曾在医院里兜兜转转找不到科室窗口?是否在陌生的商场里焦急地询问哪里有卫生间?又或是穿过几条街区却找不到地铁的入口?这些看似微小的标识缺失,实则是人与空间对话的断裂。

上海国际马术中心的红土色标识,仿佛从建筑肌理中自然生长而出;成都WonderRide享骑环动活动,用解构的自行车零件重构城市骑行文化;外滩金融广场的智慧屏幕,打破了虚实界限……这些刚刚摘得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优秀标识设计奖项的作品,正在突破人们对标识是“指路牌”的固有认知。

image.png

在近日由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文化艺术和标识设计分会主办的“走进建筑深处,共促协同发展”优秀标识设计项目巡展活动上,35个优秀项目精彩亮相。作品覆盖公共建筑、骑行公园、超甲级办公楼、医疗体育、邮轮等领域,展现了标识设计的多样性、创新性和艺术性。

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敏说,标识设计如同“说明书”,小到建筑,帮助人们理解建筑的功能与使用方式;大到城市,让人们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网络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文化艺术和标识设计分会秘书长、上海日观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海峰说,标识设计是连接建筑与大众的桥梁,如果缺乏人性化的体验设计,即便建筑外观再漂亮,也会失去大众对它的认同感。

然而,这一“无声的语言”却长期处于设计行业的边缘。

被忽视之困

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文化艺术和标识设计分会会长、上海赛驰标识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源说,由于领域过于细分小众,容易被忽视,标识设计往往很难进入前期方案阶段,直至建筑主体工程完工后才匆忙开始,沦为“补丁工程”,甚至缺席。即使打了“补丁”,对业主而言,成本、工期、质量、口碑也受到了影响,最重要的是,影响了人的体验。

这种现象在公共建筑中尤为突出。章海峰指出,与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的公共建筑相比,我国公共建筑的标识设计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建筑将精力集中在造型上,却忽视了人的尺度体验,使用者连找卫生间都要晕头转向。”

在徐源等人感到苦恼的同时,城市的另一个角落——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博导、副教授吴端也在这一领域“孤独”地探索。吴端是工业设计背景,研读博士期间接触了很多跨学科的学习,误打误撞进入了标识设计领域。她在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中心大厦等导向标识规划中做了许多研究,深感其对跨学科知识要求的综合性、复杂性。由于领域小众,鲜有同行可以交流。

扩大“专业圈”

据悉,目前全国有30多个省市成立了标识行业协会,但专门的标识设计协会或专委会却很少。令徐源欣喜的是,这份隐形的事业终于在2019年迎来了首春。五年前,在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协会成立了城市文化艺术和标识设计分会(以下简称标识分会),截至目前已吸纳30余家标识设计公司成为会员单位。通过组织优秀标识设计项目竞赛、巡展等活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了解标识设计。

此次巡展开幕式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总工程师丁洁民表示,标识设计领域虽然细分小众,但展现的作品水平令人惊叹。“酒香也怕巷子深。”他鼓励标识设计巡展活动坚持开展下去,要办得丰富精彩,以获得更多同类行业的认识、认同。本次巡展为第一站,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举行,章海峰表示,还将开设第二、三站,让标识设计走进更多高校与建筑企业。

标识分会的成立也让更多的同行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圈”,包括吴端。起初,她向SEGD美国环境体验设计协会投递竞赛作品并获得奖项,试图在这一平台寻觅同行,直至前几年才了解到标识分会,与徐源一见如故。她说,希望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与标识分会一同把更多的优秀标识设计作品推向国际舞台,也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标识。

从学科到市场

“除了同行太少,甚至高校中也缺乏相应的学科设置。”吴端表示。

为此,标识分会目前正在逐步推进与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旨在推出标识方面的课程。“一个好的专业需要从年轻人开始培养。特别是上海作为设计之都,更应该从方方面面体现一流的设计水准。”章海峰说。

章海峰还提到,大量的城市更新尤其是街区更新项目,现在牵头往往是标识设计。“因为老旧街区的指引系统基本存在缺失的情况,而从打造街区形象的角度来说,标识设计以最小的投入便能有迅速明显的面貌改变。”记者认为,标识设计的下一个潜在市场或许就在城市更新。

访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