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建设·设计》封面人物 | 赵颖:这是“从实践中得真知的长寿职业”

编发作者:宣传策划部

2023-12-27

image.png

从镇宁路走出来的上海人赵颖,199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同济大学设计院工作至今,历任四院副院长等职务,2019年起担任同济设计集团副总建筑师,现任集团副总裁。个人的职业生涯,迄今全部在同济设计院度过。

“择一业,精一事。”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创,赵颖先后获得50多项国家、行业及省部级优秀设计奖项,包括1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10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她关注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在宜居社区、康养适老、科研文化建筑以及城市设计与更新等方面经验丰富、成果卓著, 2022年度荣获上海产业菁英产业领军人才称号,2023年被授予第二届上海市杰出中青年建筑师。

image.png

苏州阳澄湖项目

image.png

高考前立志“走专业道路”

去年,上海电视台制作专题片《寻找当年高考面孔》,从市档案馆搜罗素材,其中有赵颖参加高考的镜头。是否按走出校门后的工作业绩寻找的?赵颖说,不是的,她作为市三女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碰巧被拍到了。

那是1989年夏天,考完填志愿,她语文成绩好,又会画画,想报文理兼修的科目。有亲戚在同济大学学规划,使她关注了同济。那年,复兴公园有填报高考志愿辅导活动,她幸遇同济教授,了解到建筑规划是怎样的专业,遂报了同济建筑系。父母都是1950年代的大学生,但都无涉建筑,父亲只指点了一句“应该走专业道路”。她听进去了。

学建筑,入门并不容易,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于高中。“建筑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既要推演复杂的设计原则逻辑,又要融合审美和实用,这样才能表达建筑不失日常性的设计价值。”多年以后,她这样定义建筑学。

适逢学制改革,建筑学科评估要求实践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1993年,她赴深圳实习了三个月,印象深刻。在那个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在民用、工业兼攻的上海中船九院深圳分院,有经验的老法师带教实习生们熟悉具体的工程。大四女生发现,这个专业有很大的用武之处。

正是建筑设计市场人才紧缺的当口,赵颖选择留在校园,到同济设计院上班,“在熟悉的环境中,一半是自身动力,一半是大势所趋推着你往前走……”

那是生逢其时的建筑学子。换了今天呢?赵颖说:“建筑学依然是一门有趣的专业,但作为职业要长久坚持,一定还要出于热爱。”

做好建筑师,不光要懂技术,要有点想象力,还要有持久的毅力。这样一份承担压力、需要一定付出的工作,女性能胜任吗?不少女建筑师随着时间推移,要兼顾事业和家庭,难免放弃一些机会,然后就不愿再去尝试了,渐渐偏向比较稳定的岗位。赵颖注意到,从业者中,女性比例并不低,80、85后中基本占了半边天以上;但真有机会走出来的女建筑师还不多,需要行业更多的关心。

设计院气氛宽松,年轻人机会多

赵颖刚进同济设计院,被分配在三室。整个室30 多人,10多位建筑师年龄跨度很大,从60来岁快退休的前辈,到22岁的她和同学。“我还挺幸运的,刚踏入职场就顺利转型,可以自由地做个设计师了。”

进设计院第一个完整地从方案跟到施工图的项目,是外高桥工商银行的数据中心,有1万多平方米。同济设计院气氛很宽松,年轻人机会非常多。
入职头几年,赵颖与韩国设计师合作过一个韩国大宇投资的上海房地产开发项目。项目负责人因故请假,她有机会负责项目的更多内容。她跟那家开发商专用的韩国建筑师们用英语交流,连比划带画图地做高层住宅和商业综合体的方案,还学到不少日本、韩国住宅和商业开发的设计理念。可惜遭遇1997年金融危机,方案做完就黄了。不过,这个项目对她个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1996年下半年,赵颖加盟同济院在北京的超大项目——冠城园。由于之前跟韩国建筑师合作有了一些住宅方面的经验,从方案到施工图都参与了,项目前期策划也做过了,还学到不少沟通的经验,她被任命为其中回民安置房的负责人。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做项目负责人。
投资冠城园项目的外商希望做成精装修房,一次性交付,这也是北京最早的精装房之一。精装交付,需要处理的事情多,工期又紧,现场方案和施工图设计配合施工的便利性,不是上海单位远程设计做得到的。赵颖在北京前期的主要工作,是为项目跟当地政府规划部门沟通。因为规模大、规划技术条件复杂,需要反复修改方案、沟通才能上会通过。冠城园不是净地出让,只有解决了拆迁安置,才能进行后面的开发。“其实当时我自己的设计经验很有限,恰好能够参与全程前期策划、现场设计与施工协调,从住宅到办公楼多种类型设计,有机会边学边改,迅速积累经验 。”这样工作三四年以后,基本技能都掌握了,得以立在更高的位置上推进全过程,许多问题现场判断、解决,对专业成长帮助大。
冠城园多个地块急于开建,驻场设计的同事越来越多,四名女设计师住一间宿舍,两个上下铺。这样的条件,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吧?院里当时有5到10年工作经验的主要骨干都去过一轮。这个项目为设计院培养了不少年轻人。当年去过现场的设计师,回到上海后,彼此之间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合作信任度,便于工作顺利进展。
冠城园几十万平方米,包含精装高级公寓、办公综合体等多功能混合社区。原创的方案设计,报首规委后要反复审;又是一个开发商项目,牵涉到多种因素平衡;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更新,需要综合考虑动迁拆除和回迁安置等因素。这些当时对同济院都是很新的课题。冠城园在建成后很长时间,都是北三环附近一个地标性的社区。
在北京大项目驻场设计,催速了年轻设计师的成长。赵颖对此感触很深,“个人能力起作用,但成长过程中要有机遇。项目不是一天造起来的,要耐心,花时间,等作品出来。”
回到上海之后,参与上海世博会建设,主持城市最佳实践区总控和世博村B地块设计等重大项目,都是一点一滴在前期实践经验累积上完成的。

image.png

苏州阳澄湖项目


关注重点转到“适老化”社区设计

2000年,上海市政建设正处在高速爬坡阶段,建筑设计市场大,设计师机会多,忙得充实。

回到上海初期,赵颖做过印象最深的项目,是华东疗养院改扩建。在北京,她虽已担任一些单地块的负责人,但毕竟还有更资深的总负责建筑师,“实在搞不定的时候,你可以把问题抛给他们,他们会帮你协调。”在华东疗养院,她必须独立面对后期许多实施问题了。

这个项目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建在无锡的当时上海市重点项目。为项目的建成,最密集的一段时间,她差不多每周都要往无锡太湖边跑。那时候还没有高铁,火车票也不能网上预定,她总是提前看好几个合适的班次,经常在工地处理问题赶不上火车,只能走下一班。

后来获了一些奖的这个项目,锻炼了她完成方案设计后,进一步在复杂基地的现场应变、实施过程中控制的能力。还有一大收获,就是为她日后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方向——养老建筑项目,打下了一点康养设计基础。

目前国家的养老布局重心是高龄失能失智老人,而占比 80%的1.66 亿活力老人群体如何通过良好的设施、环境获得健康的长寿人生?从研究角度做设计,既有建筑的“适老化”改造如何帮助活力老人?建筑设施、医疗设施如何系统关照活力老有所乐所学、康复保障的需求?身为上海建筑学会养老专委会主任,赵颖把多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项目中——2020 年,同济院与美国施坦伯格建筑设计公司合作设计的苏州阳澄湖养老社区(一期)竣工运营。项目以50 岁以上的健康中老年人为主体,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建设从自理、介护到失智完整养老服务模式。这个项目荣获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另有太保家园杭州国际颐养社区项目,荣获德国标志性设计奖-创新建筑奖。

当房地产商嗅到养老社区的商机而一哄而上时,赵颖是清醒的。除了在机构养老的老人,更多的是在原有社区安享晚年的老人。鉴于老年群体对适老服务设施的迫切需求与老旧住区有限的空间之间的矛盾是城市老旧住区适老化改造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环境老化与人口老化双重叠加的老旧住区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往往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她认为,探索一种能快速、有效地改善老旧住区适老现状、满足居家老年人群最急迫需求且能快速适应应急管理模式的适老设施服务提升策略,十分必要。她率团队通过对上海三处老旧住区走访调查和人群访谈,分析老旧住区既有物理空间特征、空间使用状况和老年人群需求状况,写出论文《“后疫情时代”城市老旧住区适老服务设施提升策略研究》,从功能匹配、选址合理、空间利用三个层面提出“后疫情时代”城市老旧住区适老服务设施提升策略。

她在同济大学带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也是适老社区、韧性社区,对全龄人群的关照。专业硕士强调来自设计一线的实践能力,转化为实际项目。这样的培养路子,正符合她对这个专业、这份职业的认识——建筑学是“从实践中得真知的专业”,是“需要人生阅历和大量设计实践的长寿职业”。

她还说过,对建筑师不光有技术考量,还要讲究人文价值,“经你手的设计留给未来的是什么?”

这行业,不中标的可能性太大了。设计师都被问过同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不中标?赵颖回答:“民用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大、很卷,如何面对尽了力却没成功?要有平常心,理性看待这个过程,才可能在这行业走下去。要见人又见己,分析每一个项目的得失,从中得到启发,全力投入下一个。”

同样做项目,比20年、10年前要解决的问题多了,因为高品质要求技术迭代更新。赵颖对同济院挺有信心,“我们的市场来自全国,民用建筑行业排在前三位,我们强调技术含量,原创与技术整合,‘技术本部化’……”

目前,她还负责同济设计集团未来建筑与城市研究院的工作。这是一个与同济大学各专业院系深度合作、在未来建筑与城市建成环境方面具备国内领先水平的产教融合研究机构。

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需要沉淀总结。她和团队一起探索绿色低碳理念支持下的建筑设计、面向城市更新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结合近年在雄安的设计实践,承担课题《基于实证的雄安新区新建安置社区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与技术协同研究》;面向上海城市更新和空间品质提升,完成《上海城市第五立面规划建设品质提升》的系列研究;围绕上海乡村风貌提升目标,投入关于《低碳背景下的乡村居住建筑设计与评价指标——以上海周边乡村为例》等研究。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反哺和支撑设计技术含量,提升高品质的设计。

image.png

泉州大剧院歌剧厅观众厅

个人荣誉

2022 入选“上海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产业领军人才

2011 被上海市委、市政府授予“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突出贡献个人” 

2009 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中成绩突出,给予记功

2008 在 2010 上海世博会工程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土控赛区先进个人

2007-2008 年度 同济大学“三八红旗手”

项目获奖

2022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住宅与住宅小区一等奖

2021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二等奖

2021 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建筑设计二等奖

2021 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优秀奖

2021 德国标志性设计奖 -- 创新建筑奖

2020 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奖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8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住宅与住宅小区一等奖

2015/2017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住宅与住宅小区三等奖、教育部优秀住宅设计二等奖

2013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住宅与住宅小区二等奖、安徽省优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二等奖

2011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二等奖、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

2010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住宅与住宅小区一等奖

2007 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

2004 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2003 建设部城乡建设优秀勘察设计评选二等

访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