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 建设·设计》封面人物 | 陈龙:追求出行的“竞争力、承载力、亲和力”

编发作者:

2023-12-22

image.png

自2006年读完研究生从业以来,陈龙一直致力于创新型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及研究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如今,他已是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陈龙先后参与、负责完成了《张江科技城综合交通战略规划》《银川苏银产业院综合交通规划》《浦东新区十三五可变车道专题研究》等一系列针对新型道路交通技术规划设计及应用推广,率团队研发了公司首个《面向停车产业化的大数据决策辅助平台》,负责完成18个停车场设计,成果获上海市及浦东新区各类奖项10余项,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4篇,获专利20项。
这位浦东新区首届科技精英、第二届上海市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谈起出行的“竞争力、承载力、亲和力”,滔滔不绝,对专业的热爱和追求溢于言表。


image.png

2023年5月30日,由浦东新区区委主办的首届“浦东新区科技精英”表彰大会隆重举行。陈龙荣获“首届浦东新区科技精英”称号


从综合交通规划到错峰通行方案起步


陈龙从吉林考上同济大学,进入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工程专业学习,算得上国内较早接触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的学子。同济四年,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工科底子,同时激发了他对技术的执着追求。

本科毕业,他被保送到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深造。浙大人文气息浓厚,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住在一起,交流更多元。他加入校研究生会并组织各种活动,如“黑白剧社”、请吴敬琏先生参加“求是论剑”,助未来工程师们开拓视野。

那三年,他曾去杭州市建委实习,意味着还没毕业就有机会接触专业的实操。走出校门,他成为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参与了《杭州市综合交通规划》《浙江省交通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杭州市换乘枢纽规划》《杭州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杭州市干道网规划》《杭州市出租车智能扬招点布点规划》,并在杭州市规划局挂职。

五年后,他到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创建交通研究所,主要面向道路交通治理与精细化设计,进一步深入应用管理。那阶段,他参与过挑战最大的项目是《杭州市城市道路“错峰”通行方案研究》。当时,杭州地铁尚未建成,所以根据杭州市道路交通特征数据分析,采取了早晚高峰“错峰”通行方案:高峰时间按尾号限行,一天放两个号;外地车紧急办事须提前申请,一年限额12次;超过限行时间5分钟内不罚款。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高峰期交通拥堵,而且最大限度降低了限行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为地铁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了条件。

而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西湖景区实行机动车环保行动研究报告》。当时正在申请世界遗产的西湖,高峰时间周边大量堵车,尾气排放严重超标,湖光山色蒙尘,大煞风景。如何既让人自在徜徉西湖,同时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西湖?设计师们一个一个地市去调研,设计的方案不单纯从交通着手,更多是从大气环保切入:采取国定假日单双号限行管理延长至全年国定假日;加大“五位一体”公交体系建设,并鼓励低碳绿色出行,优化交通组织、倡导停车熄火行动;高污染尾气排放车辆国定假日禁入等四个方面的举措。每一项举措背后都有定量分析的支撑,在定量分析中找到让环保效果乘数效应最强和对居民、游客影响最小的“分界点”,精准施策。

这一切的源头,正是最初的那个项目。职业自豪感,就此在年轻的陈龙心中升腾。

在浙江,他的主要业绩包括杭州市循环交通规划研究、杭州市城区道路“错峰”通行方案研究、杭州市主城区城市道路安全规划等等。又过了五年,2015年,他离开第三故乡杭州,回到第二故乡上海,加盟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上海,一系列项目都落地了

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已是建筑、市政、园林、规划“四位一体”的综合设计院。陈龙到这里,在市政板块内孵化组建交通研究中心。交通研究中心的定位是智囊和引领——一方面是作为开发企业、投资机构的智囊,综合交通规划、战略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交通顾问、交通系统设计、交通影响评价、品质慢行设计、智慧交通设计、交通工程研究等,是其具有相对优势的专业技术方向;另一方面是作为智慧交通、智能网联、大数据应和模型开发、新模式交通工具和服务模式研究等前沿领域的尝鲜者和探索者,为公司在市政、园林、建筑等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的研发和参与创造条件,并率先尝试。

交通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的首要任务,便是2015年启动的张江科技城(后改为科学城)建设规划的子规划——张江科技城综合交通战略规划。
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面临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实现由园区向城区转变的机遇和挑战。综合交通体系既承担着缓解和处理当前存在的短板问题,又肩负着适应和引导未来科学城发展需求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城与交通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陈龙率团队,通过综合交通体系的重塑思考,从重塑可达性提高竞争力、重塑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保持承载力、营造交通亲和力三个方面切入,为科学城进行“交通重塑”。
当时方案建议,规划中的“两场快线”(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联络线)要在张江科学城内部设站,形成综合的科学城交通转换枢纽,带动张江交通重心向中部转移。同时,通过21号线的换乘仍保持与迪士尼较为便捷的联系。这样,形成张江科学城对外交通枢纽“一主两辅”的空间布置形态。“科学城怎能没有高铁站?”陈龙举例,筑波科学城的一大特色就是交通便捷,来宾开完会当天就能离开。综合交通的可达性,从战略角度考虑,正是竞争力的主要部分。这一建议,得到上海市建交委、张江管委会的重视,实施后大大提升了张江科学城中南部的可达性,15分钟轨道交通可达性区域占了科学城的60%,并且只要换一趟公交车就能抵达科学城的主要功能体。
这几年,他们持续在张江深耕,亲身体验城市修复中,交通重塑怎样提升城市的品质,使张江科学城变得宜研、宜居、宜业。
在上海,一系列项目都落地了。从浦东停车场大数据辅助决策平台开发到临港新片区的彩色三道,从金桥公交“一镇一策”到浦东院所在园区的访客系统,不像建高楼大桥那么造价昂贵,他们做的规划、咨询都“偏轻”,却是市民日常工作、生活离不开的。
交通不单事关民生福祉,也事关安全生产。比如交研中心持续参与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主导下的化工园区封闭化管理工作。
化工园区一旦产生安全事故都是骇人听闻。封闭化管理能够更好地管控车辆和危化品的进出。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主导各地化工园区综合提升整治以及封闭化管理,化工园区为封闭化园区的交通进出、流向变化消除隐患,急需安全合理的交通设计。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在各地接触过很多团队,直到偶然看到甲方展示的浦东院交研中心的项目成果,眼睛一亮,找上门去调研。园区建设有其特殊性,招商来一家企业建一家,所以不可能事先有完整的规划图,造成路网混乱,道路又窄,一封闭就堵车,万一出事救护车根本进不去。设计师们分析园区内那些非传统干道(如抢救通道)怎样严控安全风险,根据风险程度重新设计道路。双方合作顺利,效果显著,陈龙被聘为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专家,还因此每年应邀参加“全国城市安全发展专题研讨会”。

image.png

不以工程量为导向,以研促产

陈龙带领的团队以“三高”(高学历、高标准、高追求)为特色,专注于精细设计,注重数据、体验引导,科研成果显著。已拥有2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水平、浦东职工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等20项。交研中心生产、研究相结合,不以工程量为导向,而是以研促产,努力摆脱“红海”(因激烈竞争造成的各方都感疲累的市场),驶入“蓝海”(所有尚未诞生的市场、未知的市场空间)。

通过对慢行交通出行的系统梳理,陈龙发现,“跑腿经济”不是一般的出行,而具有生产属性,因此提出“生产慢行”的概念理解界定。他发表论文《跑腿经济慢行出行特征分析与发展对策》阐述,在后疫情时代,“跑腿经济”的服务场景、服务需求被进一步激发和丰富,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服务平台的运作逻辑以及算法也潜移默化影响着跑腿小哥们的交通出行选择和出行特性,体现为即时多变性、高时效性、高频往复性、慢行倾向性;在交通出行特征上,体现为交通属性向生产性出行转变,交通出行动态特征出现高频、载物出行特征转变,交通出行静态特征出现高潮汐、高周转停放特征转变,交通出行秩序特征体现为博弈性、寻优性特征转变。

进而,他在《慢行交通出行》一书(被列入“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现代交通科普丛书”)中,系统解析慢行交通发展历史进程、工具属性、载体特征、环境影响乃至当下及未来的演变,深入浅出地阐明慢行交通出行的发展、分类、构成,详尽介绍工具、载体与环境三个慢行交通出行的要素体系、组成及其特征。特别对于以快递、送餐等跑腿类生产慢行类型的快速崛起,对于在智能物联技术下共享出行的横空出世,对于健身锻炼、疫情防范下慢行交通的作用担当等都有独到见解。这些思考、探索和实践,诠释了什么叫“以研促产”。 

“我们的项目在文本里,也在现实里。”此话怎讲?陈龙记得,为杭州公交换乘体系做规划时,站在体系角度,看图纸感觉逻辑是对的;可当他从上海回杭州,出了高铁站不得不换两趟公交才到达南站,从市民体验的角度看设计是有问题的,虽然运营经济性不错。从文本到现实,需要不断改进,不去实地体验,不关注市民感受,项目就不可能尽善尽美。

所以,在浦东做项目时,他的团队就很注重拿着方案去与市民、管理单位、实施主体沟通,了解市民的出行需求、出行习惯,设计中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来自于日常生活。设计师们深知,市政项目追求实用,而且必须省钱。他们设计的40多公里浦东慢行交通,经济实惠,颇获好评。

然而,以规划、研究为主的项目策划毕竟是前期工作,回答的是“怎么做”。很多方案实施起来却做不到位,包括后期的综合治理也需要专业操作。因为现在的项目都不是传统的,由设计师来做更有优势。陈龙说,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以总承包作为方向,让服务覆盖全过程。持续七年不断尝试,交通研究中心在停车领域、公交领域、智慧交通领域、综合体开发交通顾问领域已初步实现全过程咨询设计,形成了自身特色。仅举公共交通领域为例:顶层设计覆盖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金色中环以及浦东公交集团十四五规划和临港新片区十四五公交场站统筹;实施方案端已完成4 个重点区域、8个一镇一策、1个一域一策、5条公交客运走廊落地实施,浦东中心城区全覆盖;设计端公交运营方案设计、公交枢纽站安防设计、公交港湾站设计并整合输出到福州高新区完成了整套公交走廊的智能化设计改造。2021年公交大数据的十个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融合该技术的浦东公交大脑相关算法的优化开发也在持续推动中。

image.png

个人荣誉

2023 年首届浦东新区科技精英

2021 年上海市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

2018-2021 年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

2020 年度浦东职工科技创新英才优秀奖

2020 年度浦发集团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

2020 年度抗击疫情、复工复产优秀志愿者称号

2019 年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0 周年新锐领袖奖

2017 年度浦东新区公路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6 年度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先进工作者”

2015 年度浦东新区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区优秀建设者


主要获奖项目

2021 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技术奖一等奖

2021 年度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1 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水平

2022 年度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1 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二等水平

2020 年度浦东职工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2021 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优秀市政公用工程三等奖

2019 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


访问更多